建于清代的二十二步坎碉楼(右)和十全堂碉楼(左)。
碉楼作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综合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交通、民俗等特点。近年来,川西藏羌碉楼、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声名鹊起,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理坐标。
作为重庆典型的乡土建筑之一,巴渝碉楼不仅具有开平碉楼、福建碉楼等防御性民居的特点,还具有巴渝地区复杂地理环境造就的独特性,承载着巴渝地区传统乡村文化的深刻内涵。重庆主城周边乡镇和村落曾散布着1000多座碉楼,但目前大部分碉楼因缺乏合理维护而失修坍塌。
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重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量的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镇、古村落等留存其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重庆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弘扬,加强文化整理和研究,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让巴渝历史文脉绵延相传。
为了深入挖掘巴渝碉楼的历史文化,探讨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唤起我们的文化自信,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关注巴渝碉楼 保护历史文脉”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深山、古镇和村落,寻访巴渝碉楼沧桑的身影,唤起各界对这一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9月17日,秋日的阳光洒在巴南区丰盛古镇上,二十二步坎碉楼的主人——罗军华、余小群夫妇正在碉楼里忙里忙外,接待来古镇游玩的游客。
建于清代的二十二步坎碉楼,如今是一家茶楼。
2014年年底,丰盛镇对包括二十二步坎碉楼在内的3座清代碉楼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如今,古老的碉楼风貌依存,真实再现昔日容颜。
二十二步坎碉楼弹孔被保留
修缮保持了古建筑的原真性
“我嫁到罗家已经25年了,在这碉楼里也住了25年。”位于丰盛古镇福寿街115号的二十二步坎碉楼里,女主人余小群一边给客人泡茶,一边对记者说。
这座两楼一底的碉楼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单檐悬山顶,铺小青瓦。碉楼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楼层空间以木楼板间隔,设木梯上下。碉楼的夯土墙厚40厘米,墙体开有多个小窗,二三楼外设有木质楼廊。外墙上,当年匪患留下的弹孔仍然清晰可见。
余小群嫁到罗家时,二十二步坎的底楼和一楼就作为茶楼、饭馆使用。
过去,余小群的公公常常在底楼烧火煮饭,墙面被熏得黑黢黢的。历经百年风雨,碉楼的一些木结构、隔板,屋顶的瓦片都有严重损毁。
2014年年底,丰盛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挖掘古镇文化,对古镇上的碉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古镇上的碉楼均属于私产,修缮经费的80%由政府出,另外20%由碉楼房主出。
市文物局原副总工程师、丰盛碉楼修缮顾问吴涛向记者介绍,丰盛碉楼的修缮遵循了保持古建筑原真性的原则,绝不改变碉楼原有的结构和外形。
“当时修缮碉楼的时候,我们还问能不能把外墙面上的弹孔抹平,但镇上负责的同志说‘原来是啥子样子,就还是啥子样子’。”余小群告诉记者。
2015年年初,丰盛古镇开街。修缮后的二十二步坎碉楼也吸引了众多来丰盛参观游玩的游客。游人在百年碉楼里喝茶休息,观古镇风光,别有一番情趣。
余小群说:“现在我们的年经营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
90岁的胡婆婆独住一品殿碉楼
碉楼第3层有巴人“吞口”图腾
除了二十二步坎碉楼外,一品殿碉楼和书院碉楼也得到了保护性修缮。
穿过狭窄的街巷,记者来到一品殿碉楼。丰盛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宗伦向记者介绍,一品殿碉楼是丰盛场镇上规模最大的碉楼,建筑面积约有200多平方米。碉楼造型美观,丰盛古镇LOGO上的碉楼图案便源于此。
该碉楼的第3层有一巴人“吞口”图腾,当地人戏称其为“气吞山河”。从正面看,“吞口”显得凶神恶煞;而从侧面看,“吞口”又显得温顺可爱,非常有趣。
一品殿碉楼的主人、90岁的胡书贤婆婆独自一人居住在这里。她指着碉楼厚重的大铁门对记者说:“这扇门可是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哦。”
在一品殿碉楼的修缮过程中,严格依照其原貌,仅是对损毁的部分构建进行了加固、替换。如今,常常有游客走进一品殿碉楼,和怕寂寞的胡婆婆聊上几句,问问关于碉楼的历史。
书院碉楼紧邻一品殿碉楼,但所处地势较低,被一片古民居包围。游人若不留意观察,很难发现。
除了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修缮的3座碉楼外,由重庆名都丰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复建的十全堂碉楼也非常引人注目。
该公司行政经理李烈豹向记者介绍,十全堂是民国时期丰盛场最富有、最有权威的乡绅刘竹山的宅子,是当地有名的大宅门。
刘竹山是当时巴县、涪陵、南川三县联防大队长,手握地方武装,在十全堂内修这座碉楼,用于抵御外患,囤积粮食。
“解放后,一场大火把十全堂碉楼几乎烧毁,只剩下大门和基石。”李烈豹说,依照当年的老照片,名都丰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十全堂碉楼进行复建。2015年初,十全堂碉楼容颜重现。
专家建议
充分展现丰盛碉楼历史文化
“丰盛自古多碉楼。”吴涛介绍,重庆民间散落着不少碉楼,而像丰盛碉楼这样集中在一个场镇上的,颇为罕见。外形质朴的碉楼是丰盛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据《巴县志》记载,古丰盛场建于宋代,兴于明清。明清时期,位于巴县、南川、涪陵交界处的丰盛场商贾云集,形成了拥有10多条街道的大场镇,被誉为“长江第一旱码头”。
由于地处三地交界的交通要道,丰盛匪盗相当猖獗。于是,当地富绅纷纷修造碉楼守护家宅。这些碉楼修建的年代并不一致,最早的在明末清初,最晚的在民国初年。
丰盛镇镇长杨治彪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丰盛在2014年计划对现存的7座保存得较为完好的碉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在与碉楼房主进行协商之后,其中三座碉楼的房主同意和政府一起出资,修缮碉楼。
“让原住民仍然留在原来居住的地方,老建筑因此也才有了故事,有了灵魂。”杨治彪表示。
目前,丰盛镇政府正在与剩余4座碉楼的房主进行沟通,尽快对老碉楼进行修缮。与此同时,丰盛古镇将进一步挖掘碉楼的历史文化,将其打造成体验式景点。
今年5月,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关于近期重点恢复传统风貌街区工作的汇报》进行了审议,明确了包括丰盛历史文化名镇在内的五处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的工作重点。
吴涛认为,丰盛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展现碉楼的历史文化,在改善当地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让碉楼的风貌真实再现,并结合文创产业,进一步细化业态。
丰盛现存十余座碉楼 保存较好的七座多建于清代本报记者 兰世秋
丰盛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宗伦介绍,丰盛镇极盛时期共有20余座碉楼,现尚存10余座。场镇上现保存较好的有7座,多建造于清代,条石为基,夯土版筑。
丰盛古镇碉楼建筑群不仅是巴渝地区古代碉楼的样本,从整个碉楼的样式看,也是碉楼这一中国传统防御建筑类型的重要地域性代表。
“这些碉楼3至6层高,每一座碉楼都有了望洞和射击孔。楼内上下由梯道连接,若遭遇围困,可在碉楼内坚守数月。”丰盛镇建设环保办公室工作人员杜泽平告诉记者。
据介绍,丰盛古镇的布局呈回字形,以上垭口碉楼为首,古镇上有5座碉楼均位于古镇的中轴线上。这,成为丰盛古镇的一大特点。这5座碉楼依次为:上垭口碉楼、下垭口碉楼、二十二步坎碉楼、一品殿碉楼和书院碉楼。
“我们认为,古人修建碉楼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抵御土匪,但将碉楼全部修建在古镇的中轴线上,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风水布局的考虑。”李宗伦表示,不过,这样的“风水”说法,目前也只是一种猜测。
在丰盛,目前存世的所有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碉楼的楼顶附近的对角上各有一个木制“耳楼”,这种“耳楼”的设计在重庆其他地区的碉楼上尚未发现。
李宗伦介绍,分布在场镇外围的碉楼还有6座,分别是:桂花湾碉楼、大房子碉楼、兴隆湾碉楼、梨坪碉楼、高坎子碉楼、岩巫嘴碉楼。其中,大房子碉楼是巴渝地区罕见的具有中世纪欧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其底楼门呈拱形,顶楼正中大门两侧立柱为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是最华丽的西方三大柱式之一。
建于清代的二十二步坎碉楼(右)和十全堂碉楼(左)。
碉楼作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综合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交通、民俗等特点。近年来,川西藏羌碉楼、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声名鹊起,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理坐标。
作为重庆典型的乡土建筑之一,巴渝碉楼不仅具有开平碉楼、福建碉楼等防御性民居的特点,还具有巴渝地区复杂地理环境造就的独特性,承载着巴渝地区传统乡村文化的深刻内涵。重庆主城周边乡镇和村落曾散布着1000多座碉楼,但目前大部分碉楼因缺乏合理维护而失修坍塌。
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重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量的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镇、古村落等留存其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重庆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弘扬,加强文化整理和研究,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让巴渝历史文脉绵延相传。
为了深入挖掘巴渝碉楼的历史文化,探讨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唤起我们的文化自信,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关注巴渝碉楼 保护历史文脉”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深山、古镇和村落,寻访巴渝碉楼沧桑的身影,唤起各界对这一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9月17日,秋日的阳光洒在巴南区丰盛古镇上,二十二步坎碉楼的主人——罗军华、余小群夫妇正在碉楼里忙里忙外,接待来古镇游玩的游客。
建于清代的二十二步坎碉楼,如今是一家茶楼。
2014年年底,丰盛镇对包括二十二步坎碉楼在内的3座清代碉楼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如今,古老的碉楼风貌依存,真实再现昔日容颜。
二十二步坎碉楼弹孔被保留
修缮保持了古建筑的原真性
“我嫁到罗家已经25年了,在这碉楼里也住了25年。”位于丰盛古镇福寿街115号的二十二步坎碉楼里,女主人余小群一边给客人泡茶,一边对记者说。
这座两楼一底的碉楼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单檐悬山顶,铺小青瓦。碉楼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楼层空间以木楼板间隔,设木梯上下。碉楼的夯土墙厚40厘米,墙体开有多个小窗,二三楼外设有木质楼廊。外墙上,当年匪患留下的弹孔仍然清晰可见。
余小群嫁到罗家时,二十二步坎的底楼和一楼就作为茶楼、饭馆使用。
过去,余小群的公公常常在底楼烧火煮饭,墙面被熏得黑黢黢的。历经百年风雨,碉楼的一些木结构、隔板,屋顶的瓦片都有严重损毁。
2014年年底,丰盛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挖掘古镇文化,对古镇上的碉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古镇上的碉楼均属于私产,修缮经费的80%由政府出,另外20%由碉楼房主出。
市文物局原副总工程师、丰盛碉楼修缮顾问吴涛向记者介绍,丰盛碉楼的修缮遵循了保持古建筑原真性的原则,绝不改变碉楼原有的结构和外形。
“当时修缮碉楼的时候,我们还问能不能把外墙面上的弹孔抹平,但镇上负责的同志说‘原来是啥子样子,就还是啥子样子’。”余小群告诉记者。
2015年年初,丰盛古镇开街。修缮后的二十二步坎碉楼也吸引了众多来丰盛参观游玩的游客。游人在百年碉楼里喝茶休息,观古镇风光,别有一番情趣。
余小群说:“现在我们的年经营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
90岁的胡婆婆独住一品殿碉楼
碉楼第3层有巴人“吞口”图腾
除了二十二步坎碉楼外,一品殿碉楼和书院碉楼也得到了保护性修缮。
穿过狭窄的街巷,记者来到一品殿碉楼。丰盛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宗伦向记者介绍,一品殿碉楼是丰盛场镇上规模最大的碉楼,建筑面积约有200多平方米。碉楼造型美观,丰盛古镇LOGO上的碉楼图案便源于此。
该碉楼的第3层有一巴人“吞口”图腾,当地人戏称其为“气吞山河”。从正面看,“吞口”显得凶神恶煞;而从侧面看,“吞口”又显得温顺可爱,非常有趣。
一品殿碉楼的主人、90岁的胡书贤婆婆独自一人居住在这里。她指着碉楼厚重的大铁门对记者说:“这扇门可是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哦。”
在一品殿碉楼的修缮过程中,严格依照其原貌,仅是对损毁的部分构建进行了加固、替换。如今,常常有游客走进一品殿碉楼,和怕寂寞的胡婆婆聊上几句,问问关于碉楼的历史。
书院碉楼紧邻一品殿碉楼,但所处地势较低,被一片古民居包围。游人若不留意观察,很难发现。
除了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修缮的3座碉楼外,由重庆名都丰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复建的十全堂碉楼也非常引人注目。
该公司行政经理李烈豹向记者介绍,十全堂是民国时期丰盛场最富有、最有权威的乡绅刘竹山的宅子,是当地有名的大宅门。
刘竹山是当时巴县、涪陵、南川三县联防大队长,手握地方武装,在十全堂内修这座碉楼,用于抵御外患,囤积粮食。
“解放后,一场大火把十全堂碉楼几乎烧毁,只剩下大门和基石。”李烈豹说,依照当年的老照片,名都丰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十全堂碉楼进行复建。2015年初,十全堂碉楼容颜重现。
专家建议
充分展现丰盛碉楼历史文化
“丰盛自古多碉楼。”吴涛介绍,重庆民间散落着不少碉楼,而像丰盛碉楼这样集中在一个场镇上的,颇为罕见。外形质朴的碉楼是丰盛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据《巴县志》记载,古丰盛场建于宋代,兴于明清。明清时期,位于巴县、南川、涪陵交界处的丰盛场商贾云集,形成了拥有10多条街道的大场镇,被誉为“长江第一旱码头”。
由于地处三地交界的交通要道,丰盛匪盗相当猖獗。于是,当地富绅纷纷修造碉楼守护家宅。这些碉楼修建的年代并不一致,最早的在明末清初,最晚的在民国初年。
丰盛镇镇长杨治彪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丰盛在2014年计划对现存的7座保存得较为完好的碉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在与碉楼房主进行协商之后,其中三座碉楼的房主同意和政府一起出资,修缮碉楼。
“让原住民仍然留在原来居住的地方,老建筑因此也才有了故事,有了灵魂。”杨治彪表示。
目前,丰盛镇政府正在与剩余4座碉楼的房主进行沟通,尽快对老碉楼进行修缮。与此同时,丰盛古镇将进一步挖掘碉楼的历史文化,将其打造成体验式景点。
今年5月,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关于近期重点恢复传统风貌街区工作的汇报》进行了审议,明确了包括丰盛历史文化名镇在内的五处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的工作重点。
吴涛认为,丰盛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展现碉楼的历史文化,在改善当地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让碉楼的风貌真实再现,并结合文创产业,进一步细化业态。
丰盛现存十余座碉楼 保存较好的七座多建于清代本报记者 兰世秋
丰盛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宗伦介绍,丰盛镇极盛时期共有20余座碉楼,现尚存10余座。场镇上现保存较好的有7座,多建造于清代,条石为基,夯土版筑。
丰盛古镇碉楼建筑群不仅是巴渝地区古代碉楼的样本,从整个碉楼的样式看,也是碉楼这一中国传统防御建筑类型的重要地域性代表。
“这些碉楼3至6层高,每一座碉楼都有了望洞和射击孔。楼内上下由梯道连接,若遭遇围困,可在碉楼内坚守数月。”丰盛镇建设环保办公室工作人员杜泽平告诉记者。
据介绍,丰盛古镇的布局呈回字形,以上垭口碉楼为首,古镇上有5座碉楼均位于古镇的中轴线上。这,成为丰盛古镇的一大特点。这5座碉楼依次为:上垭口碉楼、下垭口碉楼、二十二步坎碉楼、一品殿碉楼和书院碉楼。
“我们认为,古人修建碉楼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抵御土匪,但将碉楼全部修建在古镇的中轴线上,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风水布局的考虑。”李宗伦表示,不过,这样的“风水”说法,目前也只是一种猜测。
在丰盛,目前存世的所有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碉楼的楼顶附近的对角上各有一个木制“耳楼”,这种“耳楼”的设计在重庆其他地区的碉楼上尚未发现。
李宗伦介绍,分布在场镇外围的碉楼还有6座,分别是:桂花湾碉楼、大房子碉楼、兴隆湾碉楼、梨坪碉楼、高坎子碉楼、岩巫嘴碉楼。其中,大房子碉楼是巴渝地区罕见的具有中世纪欧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其底楼门呈拱形,顶楼正中大门两侧立柱为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是最华丽的西方三大柱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