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到我们这儿来旅游的人特别多,不少人向我打听哪里还有农家乐呢。”10月8日,在秀山县涌洞乡海拔1000余米的楠木村一社,贫困户贺健华正在忙着招呼工人,将新家具搬进屋。再过几天,他的农家乐就要开张了,等到冬季赏雪的旅游高峰,他相信肯定不愁客源。
秀山涌洞乡,一辆汽车在蜿蜒的盘山路上行驶。
记者走访发现,在楠木村与贺健华有着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而在前两年,这里还是一个闭塞落后、鲜为人知的村子。
这变化,源于一条乡村公路的修建。
路难通,曾是村民们的心病
涌洞乡楠木村属于市级贫困村,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地处高山上的“川河盖”草原丘陵地区。长期以来,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制约了村民的交通出行和产业发展。全村609户村民中,贫困户就达150户。
“修好通往外界的道路,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夙愿。”楠木村纪检组长吴昌群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政府帮助下,楠木村在“川河盖”较为平缓的一侧,修通了一条12公里长、通往涌洞乡政府的土路,但这条通往外界的路并不好走。
首先是距离远,村民们步行到“川河盖”另一侧的洪安镇赶场,反而节省一半多的路程。其次,当时“川河盖”上的煤矿较多,重型车辆将土路损毁得十分严重。
“所以,大家一直想有一条通往洪安镇的道路。”吴昌群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们曾自发在陡峭的山壁上开凿道路,但由于地形条件恶劣,而且受当时施工条件限制,不仅路没修成,还死伤了数人,工程不得不停工。
就这样,几十年来,这条路成了3000多村民的“心病”。村民们只得通过羊肠小道,跨越陡峭山壁上的45道拐,前往洪安镇。
缺资金,路还能修吗
改变始于2014年。秀山县交委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主任程挺说,那一年,交委对全县乡村公路进行了彻底梳理,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急需修建的道路列为“民心路”,进行集中攻坚。
“这条连接川河盖和洪安镇的乡村联网公路便正式启动建设。”程挺说,当时县里将修建乡村公路的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民心路”上,这条路的资金预算是300万元,对一条仅5.5公里长的乡村公路来说,这笔钱不算少。
可工程刚开始,就遇到了困难。按照规划设计,要在5.5公里里程内解决550米落差的问题,这条公路需要拐十几个超过180度的急弯,但沿途岩层松散,为确保道路安全,修建过程中必须大量开挖山体,转弯处还需要特别加固。
“施工技术基本可以保障,但资金却成了难题。”程挺说,要实现通客车的5.5米宽设计要求,工程造价将达到800多万元。
修,还是不修?所有人都犹豫了。
“这条‘民心路’是数千百姓的期望,再难也要修。”当县里的最后决定传到楠木村时,村民们奔走相告,不少村民自发前往工地投工投劳,遇到公路占地时,也“分文不取”。
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一条宽5.5米的水泥路通车了,彻底解决了楠木村村民的出行问题,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通了,村民吃上“旅游饭”
“现在路好了,我们这里成了香饽饽。”吴昌群说,“川河盖”由于一直较为闭塞,所以较好地保留了高山草原和丘陵风貌,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县里准备对其进行整体打造,在联网公路修通的同时,还对另一条下山道路进行整修,将“川河盖”和临近的洪安“边城”景区串连在一起,形成了环形旅游线路。
村民杨胜友过去一直在外打工,2014年听说要修建通往洪安的乡村联网公路,他拿出近10万元积蓄,建起了“森林小屋”农家乐。“2014年刚开办农家乐时,一年收入8万多元,2015年就增加到11万余元,今年更不得了,目前已达到22万元。”杨胜友笑着说。
如今,楠木村成规模的农家乐已达到7户,28户村民成为乡村旅游接待户,还新增了280个旅游商品摊点,越来越多的村民靠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今年国庆,到我们这儿来旅游的人特别多,不少人向我打听哪里还有农家乐呢。”10月8日,在秀山县涌洞乡海拔1000余米的楠木村一社,贫困户贺健华正在忙着招呼工人,将新家具搬进屋。再过几天,他的农家乐就要开张了,等到冬季赏雪的旅游高峰,他相信肯定不愁客源。
秀山涌洞乡,一辆汽车在蜿蜒的盘山路上行驶。
记者走访发现,在楠木村与贺健华有着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而在前两年,这里还是一个闭塞落后、鲜为人知的村子。
这变化,源于一条乡村公路的修建。
路难通,曾是村民们的心病
涌洞乡楠木村属于市级贫困村,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地处高山上的“川河盖”草原丘陵地区。长期以来,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制约了村民的交通出行和产业发展。全村609户村民中,贫困户就达150户。
“修好通往外界的道路,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夙愿。”楠木村纪检组长吴昌群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政府帮助下,楠木村在“川河盖”较为平缓的一侧,修通了一条12公里长、通往涌洞乡政府的土路,但这条通往外界的路并不好走。
首先是距离远,村民们步行到“川河盖”另一侧的洪安镇赶场,反而节省一半多的路程。其次,当时“川河盖”上的煤矿较多,重型车辆将土路损毁得十分严重。
“所以,大家一直想有一条通往洪安镇的道路。”吴昌群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们曾自发在陡峭的山壁上开凿道路,但由于地形条件恶劣,而且受当时施工条件限制,不仅路没修成,还死伤了数人,工程不得不停工。
就这样,几十年来,这条路成了3000多村民的“心病”。村民们只得通过羊肠小道,跨越陡峭山壁上的45道拐,前往洪安镇。
缺资金,路还能修吗
改变始于2014年。秀山县交委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主任程挺说,那一年,交委对全县乡村公路进行了彻底梳理,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急需修建的道路列为“民心路”,进行集中攻坚。
“这条连接川河盖和洪安镇的乡村联网公路便正式启动建设。”程挺说,当时县里将修建乡村公路的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民心路”上,这条路的资金预算是300万元,对一条仅5.5公里长的乡村公路来说,这笔钱不算少。
可工程刚开始,就遇到了困难。按照规划设计,要在5.5公里里程内解决550米落差的问题,这条公路需要拐十几个超过180度的急弯,但沿途岩层松散,为确保道路安全,修建过程中必须大量开挖山体,转弯处还需要特别加固。
“施工技术基本可以保障,但资金却成了难题。”程挺说,要实现通客车的5.5米宽设计要求,工程造价将达到800多万元。
修,还是不修?所有人都犹豫了。
“这条‘民心路’是数千百姓的期望,再难也要修。”当县里的最后决定传到楠木村时,村民们奔走相告,不少村民自发前往工地投工投劳,遇到公路占地时,也“分文不取”。
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一条宽5.5米的水泥路通车了,彻底解决了楠木村村民的出行问题,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通了,村民吃上“旅游饭”
“现在路好了,我们这里成了香饽饽。”吴昌群说,“川河盖”由于一直较为闭塞,所以较好地保留了高山草原和丘陵风貌,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县里准备对其进行整体打造,在联网公路修通的同时,还对另一条下山道路进行整修,将“川河盖”和临近的洪安“边城”景区串连在一起,形成了环形旅游线路。
村民杨胜友过去一直在外打工,2014年听说要修建通往洪安的乡村联网公路,他拿出近10万元积蓄,建起了“森林小屋”农家乐。“2014年刚开办农家乐时,一年收入8万多元,2015年就增加到11万余元,今年更不得了,目前已达到22万元。”杨胜友笑着说。
如今,楠木村成规模的农家乐已达到7户,28户村民成为乡村旅游接待户,还新增了280个旅游商品摊点,越来越多的村民靠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顶
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