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与酉阳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6-10-09 18:20:14 浏览次数: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一个传说:张之洞是龙潭中坝人

  在龙潭镇中坝,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张之洞是中坝人!当地百姓对这个传说,还说得有板有眼:

  张之洞是中坝人,早年放牛,因杀了人,与母亲外逃,后来当了大官,重新修谱、拟了字牌,派人送谱到中坝,被大老汉(相传娶了7个老婆,1939年去世,时年70有余,当差役送谱到山黛沟,看到在河里游泳的大老汉,便问路石朝门往哪里走,石朝门是中坝张家标志性建筑,现存,大老汉说他就是石朝门的)遇到,收了族谱打发了差人,后来中坝张家更换字派。

  中坝张家原有字派是:印东天为进方云在此文器武昌光荣品。后来全部按照传说中的谱牒上的:国进新纪世,集中召云基。天运开锦绣,谱大正昌衣。现年85岁的张集文,按照新谱字辈是集字辈,按照原来字派则是文字辈。

  按照可查询资料,该说法也有渊源:一:按时间推算吻合。二:为何突然修改字派,值得怀疑。三:中坝张家族起贵州白泥坝,具体地点不详,当时张之洞之父在贵州做官,出生于贵州,两个地点是否吻合?

  张之洞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出生在贵州兴义府,其父在贵州做官,张之洞14岁才迁回原籍。照此而言,如果白泥坝属兴义府,那么中坝张家或许是张之洞亲属迁移到此。至于真实情况,由于中坝张家族谱遗失,不可考究,还需要查询当地墓碑或张之洞后人存有族谱原稿。

  质疑:张之洞是从中坝搬出去的这个概念是可以否定的,不过是否两家有亲戚关系呢?可惜中坝张家老谱不存,墓碑不在,无法考证。

  一段史实:张之洞到酉主考

  根据《酉阳历史名人录》中《经学家冯壶川》一文陈述:张之洞曾师从冯壶川【冯壶川(1792年—1885年),号世瀛,酉阳小坝人】,同治十年(1871年),冯壶川80寿辰,正值四川学政张之洞来酉阳主考,张之洞前往贺寿。

  县文史研究专家黎洪先生对张之洞来酉阳的时间提出质疑:《张之洞全集》中记载:张之洞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三十日给王廉生写的信中记录“前月考酉一棚”,也就是说张之洞来酉阳主考的时间是1874年11月左右。

  黎洪先生在之后撰写《读张之洞与王廉生书有待重新考证张之洞与酉阳相关的两项史实》一文中,对张之洞来酉阳的时间也提出质疑:《张之洞全集》中其自传曰:“张之洞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旋授学政”。这说明冯壶川80大寿时(1871年),张之洞还没到四川任职,而清政府规定,凡是一个地方的学政,顶多只能任职三年。所以张之洞来酉阳主考时适逢冯壶川80大寿,并为其祝寿一说还有待考证。

9948b8

  张之洞题字

  一个谜团:张之洞在酉阳留下墨宝

  酉阳,自古以来地处偏僻,在这里,有一个谜团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那就是一个八品修职郎陈继烆的墓碑上刻着两广总督张之洞题写的“古之遗直”,这其中有何种关系呢?

  在之前对于张之洞题“古之遗直”几个字作考证时,始终围绕着张之洞和墓主人陈继烆来猜想,连墓碑上的四川学政谭宗浚也疏忽了,这最终导致了考证无果,使得张之洞题字成为一个不解之谜,甚至怀疑是杜撰,那么根据现在掌握的线索来看,这是极有可能成立的。

  陈继烆死于光绪六年(1880年),墓碑立于光绪乙酉(1885年),张之洞落款为“两广总督前四川学政南皮张之洞拜题”。张之洞任两广总督的时间是1884年—1889年,之前还任过四川学政,故而落款是没有错误的。

  所以,从时间概念和官员职称来讲是符合的。那么,这和陈继烆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和陈继烆并无直接关系。根据陈氏后人讲述:相传,陈继烆和张之洞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他的一个亲戚和张之洞关系比较‘好’。那么这个穿针引线的亲戚又是谁呢?这估计得从一个书院讲起: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创办尊经书院,张之洞对于尊经书院的重视,可以通过这段话来体现:1879年,在接调回京的路上,张之洞写信给继任的四川学政谭宗浚说:“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惓惓不忘。”在张之洞离川后,接任的四川学政谭宗浚理所当然成为了管理尊经书院的长官。而这又不得不说到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后来的尊经书院山长王闿运,另一个可能就是上述中的穿针引线的人——陈子骏。

  陈子骏,本名序遹,字子骏,后易名宸,字梓焌,酉阳石门山人,生卒年不详。陈子骏少小聪颖,在十五岁时,四川学政杨礼南到酉阳主试,“以经古入选,遂入州庠,科试优等前列,当食鎎”,杨公奖许备至,赠以书刀扇诸珍物,旋省后,复亲书函,连促其迅赴丁卯乡试,联语云:范文正以天下己任,程明道谓圣人可为,可想见其期望矣。——(陈子驭《伯兄陈子骏家传》)

  陈子骏少负才名,精研小学,学政杨礼南赞许有加。或许在1874年,张之洞到酉主试,也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绪四年(1879年),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力邀下,王闿运出任尊经书院山长,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回湘。在此期间,王闿运破例调陈子骏到尊经书院讲授小学,这也使得陈子骏能结识到谭宗浚。后来,陈子骏在蓉城寓居三十余年。

  1880年,陈继烆去世,死后五年才修建墓碑。而按辈分,陈继烆是陈子骏伯父。而陈子骏的父亲陈继峨也曾在酉阳州府中任职,和陈继烆既是兄弟又是同僚。

  到1885年,陈子骏在尊经书院已经讲学几年,和学政以及书院诸位都已建立良好关系。加上几任学政对于陈子骏的赞许和张之洞对书院的重视。由是,张之洞和谭宗浚的墨宝同时出现在陈子骏伯父的墓碑上,或许就不足为奇了。


长按关注
您好,欢迎来到重庆自由行!
当前位置:民俗文化首页 > 旅游资讯 > 民俗文化 > 正文

晚清名臣张之洞与酉阳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6-10-09 18:20:14   作者:曾 常文/图   来源: 酉阳报   浏览次数:
摘要: 一个传说;一段史实;一个谜团。这是清末洋务大臣张之洞在酉阳留下的,那么张之洞与酉阳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一个传说:张之洞是龙潭中坝人

  在龙潭镇中坝,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张之洞是中坝人!当地百姓对这个传说,还说得有板有眼:

  张之洞是中坝人,早年放牛,因杀了人,与母亲外逃,后来当了大官,重新修谱、拟了字牌,派人送谱到中坝,被大老汉(相传娶了7个老婆,1939年去世,时年70有余,当差役送谱到山黛沟,看到在河里游泳的大老汉,便问路石朝门往哪里走,石朝门是中坝张家标志性建筑,现存,大老汉说他就是石朝门的)遇到,收了族谱打发了差人,后来中坝张家更换字派。

  中坝张家原有字派是:印东天为进方云在此文器武昌光荣品。后来全部按照传说中的谱牒上的:国进新纪世,集中召云基。天运开锦绣,谱大正昌衣。现年85岁的张集文,按照新谱字辈是集字辈,按照原来字派则是文字辈。

  按照可查询资料,该说法也有渊源:一:按时间推算吻合。二:为何突然修改字派,值得怀疑。三:中坝张家族起贵州白泥坝,具体地点不详,当时张之洞之父在贵州做官,出生于贵州,两个地点是否吻合?

  张之洞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出生在贵州兴义府,其父在贵州做官,张之洞14岁才迁回原籍。照此而言,如果白泥坝属兴义府,那么中坝张家或许是张之洞亲属迁移到此。至于真实情况,由于中坝张家族谱遗失,不可考究,还需要查询当地墓碑或张之洞后人存有族谱原稿。

  质疑:张之洞是从中坝搬出去的这个概念是可以否定的,不过是否两家有亲戚关系呢?可惜中坝张家老谱不存,墓碑不在,无法考证。

  一段史实:张之洞到酉主考

  根据《酉阳历史名人录》中《经学家冯壶川》一文陈述:张之洞曾师从冯壶川【冯壶川(1792年—1885年),号世瀛,酉阳小坝人】,同治十年(1871年),冯壶川80寿辰,正值四川学政张之洞来酉阳主考,张之洞前往贺寿。

  县文史研究专家黎洪先生对张之洞来酉阳的时间提出质疑:《张之洞全集》中记载:张之洞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三十日给王廉生写的信中记录“前月考酉一棚”,也就是说张之洞来酉阳主考的时间是1874年11月左右。

  黎洪先生在之后撰写《读张之洞与王廉生书有待重新考证张之洞与酉阳相关的两项史实》一文中,对张之洞来酉阳的时间也提出质疑:《张之洞全集》中其自传曰:“张之洞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旋授学政”。这说明冯壶川80大寿时(1871年),张之洞还没到四川任职,而清政府规定,凡是一个地方的学政,顶多只能任职三年。所以张之洞来酉阳主考时适逢冯壶川80大寿,并为其祝寿一说还有待考证。

9948b8

  张之洞题字

  一个谜团:张之洞在酉阳留下墨宝

  酉阳,自古以来地处偏僻,在这里,有一个谜团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那就是一个八品修职郎陈继烆的墓碑上刻着两广总督张之洞题写的“古之遗直”,这其中有何种关系呢?

  在之前对于张之洞题“古之遗直”几个字作考证时,始终围绕着张之洞和墓主人陈继烆来猜想,连墓碑上的四川学政谭宗浚也疏忽了,这最终导致了考证无果,使得张之洞题字成为一个不解之谜,甚至怀疑是杜撰,那么根据现在掌握的线索来看,这是极有可能成立的。

  陈继烆死于光绪六年(1880年),墓碑立于光绪乙酉(1885年),张之洞落款为“两广总督前四川学政南皮张之洞拜题”。张之洞任两广总督的时间是1884年—1889年,之前还任过四川学政,故而落款是没有错误的。

  所以,从时间概念和官员职称来讲是符合的。那么,这和陈继烆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和陈继烆并无直接关系。根据陈氏后人讲述:相传,陈继烆和张之洞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他的一个亲戚和张之洞关系比较‘好’。那么这个穿针引线的亲戚又是谁呢?这估计得从一个书院讲起: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创办尊经书院,张之洞对于尊经书院的重视,可以通过这段话来体现:1879年,在接调回京的路上,张之洞写信给继任的四川学政谭宗浚说:“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惓惓不忘。”在张之洞离川后,接任的四川学政谭宗浚理所当然成为了管理尊经书院的长官。而这又不得不说到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后来的尊经书院山长王闿运,另一个可能就是上述中的穿针引线的人——陈子骏。

  陈子骏,本名序遹,字子骏,后易名宸,字梓焌,酉阳石门山人,生卒年不详。陈子骏少小聪颖,在十五岁时,四川学政杨礼南到酉阳主试,“以经古入选,遂入州庠,科试优等前列,当食鎎”,杨公奖许备至,赠以书刀扇诸珍物,旋省后,复亲书函,连促其迅赴丁卯乡试,联语云:范文正以天下己任,程明道谓圣人可为,可想见其期望矣。——(陈子驭《伯兄陈子骏家传》)

  陈子骏少负才名,精研小学,学政杨礼南赞许有加。或许在1874年,张之洞到酉主试,也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绪四年(1879年),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力邀下,王闿运出任尊经书院山长,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回湘。在此期间,王闿运破例调陈子骏到尊经书院讲授小学,这也使得陈子骏能结识到谭宗浚。后来,陈子骏在蓉城寓居三十余年。

  1880年,陈继烆去世,死后五年才修建墓碑。而按辈分,陈继烆是陈子骏伯父。而陈子骏的父亲陈继峨也曾在酉阳州府中任职,和陈继烆既是兄弟又是同僚。

  到1885年,陈子骏在尊经书院已经讲学几年,和学政以及书院诸位都已建立良好关系。加上几任学政对于陈子骏的赞许和张之洞对书院的重视。由是,张之洞和谭宗浚的墨宝同时出现在陈子骏伯父的墓碑上,或许就不足为奇了。


网站备案:渝ICP备16000926号-1  联系电话:023-86555782 86561505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210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Copyright © 2015-2016 重庆恋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